”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“—孔子《论语.录灵公》
首页 > 编程 > 简单理解贝塞尔曲线。

简单理解贝塞尔曲线。

发布于2024-08-25
浏览:690

想象一下,如果只能用直线、椭圆、圆,设计一辆线条流畅、外观复杂的汽车不是很困难吗?

1962年,法国工程师Pierre Bézier发表了贝塞尔曲线,最初用于汽车主体设计。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贝塞尔曲线可以通过一系列控制点定义一条平滑的曲线。曲线始终经过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控制点,并受中间控制点形状的影响。此外,贝塞尔曲线具有凸包的属性。

贝塞尔曲线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和图像建模,例如动画、字体设计和工业设计。

公式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让我们了解一下。

P(t) 表示曲线上 t 处的点(t 是分数,取值范围为 0 到 1)。 t 处曲线上的点是什么?常见的曲线描述是:y = f(x),现在让我们将 P(t) 理解为 f(x)。不同的是,P(t)是参数表示(并且计算结果是[x,y]这样的“向量”),后面会详细解释

接下来,Pi表示第i个控制点(i从0开始)。以上图为例,有4个控制点,分别是P0、P1、P2、P3。公式中的n为控制点的最后一个索引,即n = 3(注意不是控制点的个数,而是计数减1)。

Bi,n(t) 是 Bernstein 基函数,也称为基函数。对于每个特定的(i,n),都有一个不同的基函数与之对应。如果从加权的角度理解,可以将基函数视为权重函数,表示第i个控制点Pi对t位置处的曲线坐标的“贡献”。

基函数的公式如下: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(ni)\binom{n}{i} ( in) 是组合数(从n中选择i有多少种方法?)。至于为什么基函数是这样的,可以结合De Casteljau算法来理解(见文中后面)

回到P(t)公式, Σi=0n\sum_{i=0}^{n} Σi=0n 为求和符号,表示后续部分( 垃圾桶(t)Pi B_{i,n}(t) \cdot P_iBi,n(t )⋅Pi ) 将从 i=0 到 i=n 求和。 以上图为例,假设我们要计算P(0.1),该怎么做呢?展开如下:

代入t=0.1得到: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 曲线的参数表示

这里直接引用了网友的一篇文章(链接)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让我们重点关注上面的公式。

如上图所示,我们熟悉的直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:用t(即|AP|从点P到已知点(x0,y0)的长度),那么通过上述三角函数就可以确定P点。

更一般的,可以写成: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这里,P0是向量[x0,y0],v也是向量。加在一起时,P(t) 是向量 [x,y].

再看一下圆圈: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如图所示,圆可以看作有已知的圆心,圆上的任意点由旋转角度和半径确定。也可以写成: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参数方程保持几何不变性,并且可以表示圆形等形状(其中一个 x 对应多个 y 值)。

德卡斯特里奥

De Casteljau 算法是实际应用中用于评估和近似 Bézier 曲线以进行绘图和其他操作的方法。相比之前基于定义的评价方法,速度更快、更稳定,更接近Bézier曲线的特性。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这里引用了两篇文章:link1和link2

首先定义如下:

看上面的β。上标和下标有点混乱;可以用下面的三角递归来理解: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上图中三角形的红边就是t0分割的两条线段的控制点。为了更形象地理解t0,P(t0)(即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

β0(n)\beta_0^{(n)} β0(n) ),两条曲线的控制点,可以参考下图: 上图展示了当t=0.5时各点之间的关系。 从“插值”的角度来看,计算过程也可以理解为:

Simply understanding Bézier curves.求每对相邻控制点的中点(因为t=0.5),即b01,b11,b21(请原谅我的记法;用LaTeX写太麻烦)

在b01−b11上求中点b02,在b11-b21上求中点b12

求 b02−b12 上的中点 b03 ​ 事实上,De Casteljau算法的本质就是插值和迭代。

  1. 基于 De Casteljau 的曲线绘制
  2. 目前观察到两种方法。
  3. 一种方法涉及以小步长增量将 t 从 0 遍历到 1(即0.01)。每次求 P(t) 时,都会使用递归公式来确定

β0(n)\beta_0^{(n)} β0(n) . 另一种方法是求P(t=0.5),然后对于两条划分曲线,分别求P(t=0.5)...这样的细分一直持续到曲线逼近为止。 执行 光看而不练习总感觉不真实。

于是我自己写了曲线绘制的实现代码,整理成一个工具包:Compilelife的Toolkit

对应的核心代码在这里

版本声明 本文转载于:https://dev.to/compilelife/simply-understanding-bezier-curves-39kh?1如有侵犯,请联系[email protected]删除
最新教程 更多>

免责声明: 提供的所有资源部分来自互联网,如果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,请说明详细缘由并提供版权或权益证明然后发到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 我们会第一时间内为您处理。

Copyright© 2022 湘ICP备2022001581号-3